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几年,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欧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级方式,一种是指导型的阅读方式,从A—Z,A是最简单和初级,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面对的读者群成26个级别。第二个分级标准,就是蓝思(Lexile)分级系统,其实是一个分数的系统,从初读者开始划分,最高到1700分。
国际上按照年龄阶段进行分级阅读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分级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深度化,细节化的具体体现,按照人类的年龄增长和成长规律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4各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儿阶段(0-3岁):这一阶段的学习主体的特征主要是感官迅速发展,他们正在用五官和五感探索这个世界,因此这一阶段的阅读,主要就以“玩”“听”“看”为主,“玩”就是触感上的认知和阅读,通过玩具形态来了解事物;“听”就是听觉汲取,例如童谣,婴儿广播等等;“看”就是视觉信息,色彩明亮而丰富的图书读物是不二之选。
第二阶段是幼儿阶段(3-6岁):这一阶段本质上是上一阶段的深化和细化,在婴儿阶段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主体特征是身体与肢体动作方面得到更多的发展,在认知、智力和语言能力上进入到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阶段在阅读时的互动性有机会得到增强,是亲子互动阅读的最好时期。
第三阶段是小学生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阅读开始进入大量的文字阅读阶段,主体的情绪表达,人格的形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形成变得格外重要,这一阶段的电子阅读媒介对他们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第四阶段是中学生阶段(12-18岁):这一阶段又是第三阶段的细化和深化,在阅读内容上开始倾向于更具有深度的内容,比如世界名著等等,主体的思想和人格也逐渐发展的更健全,开始脱离自我中心,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对阅读读物的选择上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选择分级阅读更符合儿童的成长和认知的发展规律,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缺乏甄别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在读物的选择和阅读的方法上更需要成年人的引导。
但是,单靠分级读物获得的阅读营养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靠其它读物做调剂,做补充。
不能指望分级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没有分级的量做累积,就没有质的飞跃。